【情暖东乡】东乡县:多措并举织密爱心助残帮扶网
近年来,东乡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结对帮扶工作的部署要求,将“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和主动创稳工作深度融合,同时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特殊困难群体,创新推出体验式慰问、“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志愿服务常态化等举措,不断织密织牢爱心帮扶网。如今,扶危济困助残的暖流已遍布东乡大地。
清晨,雨后的薄雾笼罩着东乡县河滩镇,初秋的凉意随微风漫过街巷,49岁的孟庆娥已拿着残疾人需求登记表穿梭在大街小巷。这是她担任河滩镇苏孟社区爱心助残员的第八个年头,八年来,这样的清晨走访早已成为她的日常——从春寒料峭到秋雨绵绵,从陌生的门牌到熟悉的笑脸,她的脚步从未停歇。这份扎根一线的坚守与付出,不仅是她个人的责任担当,更是东乡县持续织密爱心帮扶网的生动实践,通过这些基层爱心力量,“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的暖流正被源源不断地送进每一户特殊困难家庭。
河滩镇苏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东乡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佛慈 摄
在苏孟社区,孟庆娥的日常工作正是东乡县助残服务的微观注脚。这个下辖9个村民小组的社区,共有持证残疾人175名,其中重度残疾人80人、三级49人、四级46人。从走家串户宣传助残政策、登记残疾人需求并对接转介,到协助办理残疾证、组织康复活动,再到督导社区无障碍设施维护、协调解决生活难题等,孟庆娥的工作细致而全面,每一项工作都关乎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快进来坐!”刚一进门,苏如娃老人便热情相迎,拿出小凳子让孟庆娥坐了下来,又轻声唤着儿子:“启武,快过来!”苏启武慢慢挪到身边坐下。“启武,最近状态怎么样?药按时吃着没?”孟庆娥一脸关切。“都好着呢!”苏如娃连忙点头示意。“今年的椒子摘了没有?一天能摘几斤?”对于患有智力障碍的苏启武,她总是用温声细语,打开他的话匣子。“如果有任何困难,一定要联系我,过两天,我再过来!”临别之际,孟庆娥这样叮嘱着。
孟庆娥和苏启武谈心。东乡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佛慈 摄
像这样的走访,孟庆娥每天要走十几户,8年来的脚步从未停歇。而在东乡县,像孟庆娥这样活跃在一线的助残工作者有220余名,多年来,他们用脚步丈量着民情,用爱心传递着温暖,成为了连接政策与群众的“桥梁”。
自己淋过雨,更想为别人撑伞。孟庆娥自身是三级残疾,母亲又是二级残疾、行动不便,这让她更能读懂残疾人的所思所想。每天忙完社区工作,她还要赶回家照顾89岁的母亲,在她的细心操持下,家里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即便如此,她仍坚持练习书法,家中墙上挂满了她的书法作品,她想通过书法勉励自己,还想告诉残疾朋友们,生活总有光亮。
孟庆娥对母亲无微不至。东乡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佛慈 摄
孟庆娥书法作品。东乡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佛慈 摄
在苏孟社区居民周维忠家,帮扶的成效实实在在。“今年,周维忠的爷爷反映,他的孙子走路不方便,我们就及时到他家入户,并对接相关部门给他办理了残疾证,还给他申请了城镇低保,我们也安排爱心助残员定期到他家里走访,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相关困难。”河滩镇苏孟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周自龙说。
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和孟庆娥正在对残疾人信息进行登记。东乡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佛慈 摄
周维忠的变化,是东乡县精准落实帮扶政策的成果——今年,全县累计为785名残疾人办理残疾证,发放辅助器具540余件,为14600余人及时发放了重度护理补贴和困难生活补贴,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孟庆娥走访周维忠家。东乡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佛慈 摄
“从政策宣传到需求登记,从业务协助到心理疏导,每个爱心助残员都是残疾人的‘贴心人’。”东乡县残联负责人马辉介绍。为确保帮扶精准高效,东乡县还建立了残疾人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实时更新全县1.4万余名持证残疾人的需求与帮扶情况,实现“需求早发现、问题早解决”。
截至目前,东乡县已构建起“县级统筹、乡镇落实、村社服务”的三级助残帮扶网络,累计结对帮扶残疾人家庭2659户。今年,全县开展残疾群体结对帮扶交流4966次,走访探视3869次,落实各类政策1157条,帮助解决困难475件,帮办实事489件,发放各类资助达17.7万元。在河滩镇,1427名持证残疾人全部纳入帮扶范围,实现服务全覆盖。
孟庆娥接受记者采访画面。东乡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佛慈 摄
“我将继续坚守在助残一线,用爱和汗水为残疾人撑起一片更加美好的蓝天。”孟庆娥的话语温暖而坚定。如今,“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的推动下,东乡县正以更实的举措、更暖的服务,不断织密织牢爱心帮扶网,让每一位特殊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为建设美好新东乡汇聚起强大的爱心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