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县:从“黄土坡”到“金饭碗”的振兴路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东乡县曾因“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而长期深陷贫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乡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十年来,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产业增收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党心民心空前凝聚。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已在东乡大地结出丰硕成果。走进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伊淼食用菌种植基地,工人马存霞笑着说:“以前只能种地,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月收入3000多元,顾家挣钱两不误!”该基地占地600亩,年产值3400万元,带动350余人就业。
近年来,东乡县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党建+”模式,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走出了一条“支部强、产业兴、群众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组织领航,建强产业发展“主心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东乡县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按照“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打破传统种植养殖的局限,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将政策宣讲、技术培训、产销对接等服务送到田间地头,让 “土疙瘩” 变成 “金疙瘩”。在农村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干部。县委组织部实施“头雁培育”工程,选拔26名致富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建立村干部“1+N”帮带机制,每名村干部联系5-10户农户,让党员干部在产业发展、服务群众中冲在前、作示范。在五家乡卡家村,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群众流转土地139亩,发展高原夏菜种植,带动50多名村民增收。唐汪镇党委依托区位优势,种植万亩杏林,打造“四月赏花、七月品果”文旅品牌,延伸深加工产业链,今年产值达5000万元,户均增收1.78万元。
资源整合,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让乡村拥有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产业正是这股动力的源头活水。让土地生出“真金白银”,让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是产业振兴的核心命题,也是乡村经济实现从 “输血” 到 “造血” 质变的关键。东乡县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决策部署,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强化政策引导与机制创新,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协同”的原则,将资源整合作为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着力破解发展瓶颈,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依托“河州味道·东乡美食”品牌,成立美食餐饮行业党委,建成产业孵化基地和农家乐集群,推动美食与文旅、商贸深度融合。目前,东乡籍群众在全国开办餐饮店5650家,年产值15亿元,带动就业3.5万人次。四川西遇忆品餐饮公司负责人马路退说:“县委县政府的奖补政策让我更有信心带乡亲们致富。”在奖补资金支持下,他的第七家直营店在重庆开业,推动“河州味道”走向全国。同时,东乡县聚焦羊产业全链条发展,制定“1+12”奖补政策,推动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东乡贡羊”品牌价值达63.02亿元,带动4.2万户群众增收,羊产业成为富民支柱。
共建共享,绘就产业富民“新画卷”。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更是激活农村内生动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保障。东乡县深刻把握这一战略定位,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棋”,推动农村资源要素活起来、产业兴起来、农民富起来。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思路,东乡县着力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行“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成立227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打造“东乡香菇”“高山药材”等品牌,年电商销售额突破1.4亿元。 在收益分配上,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35.03万元。在龙泉镇拱北湾村的现代寒旱特色农业蔬菜基地,镇党建办主任汪莉说:“在党支部引领下,拱北湾村和周杨村改造温室大棚60座,发展运营龙泉镇现代寒旱特色农业蔬菜基地,年产值可达110万元左右,可长期提供稳定就业岗位20人左右,临时用工600人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分红15万元左右,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东乡县以“棚文章”做活“棚经济”,用小小的“菜篮子”托起群众致富梦,以“羊文章”壮大“羊经济”,用优质的“东乡贡羊”铺就群众增收路,以“味文章”做优“味经济”,用地道的“河州味道”烹饪群众幸福餐。下一步,东乡县将延伸产业链、强化品牌建设、培育本土人才,打造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为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