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大山深处迎“双喜” “四子”共圆大学梦
在达板镇拱北滩村,妥兰和妥归英姐妹花正对着河西学院与西北民大的录取信息,在崭新的楼房里规划着大学生活;布楞沟村的陈依布家,两张本科录取通知书被小心地压在桌子玻璃下。这两户二类低保家庭,今年各自迎来了“双大学生”的喜事。
布楞沟的灯光:从挑水娃到大学生
“刚看到成绩,我的手都在抖。”陈世芸说起查分那天的情景,指尖还带着点紧张的颤意。这个即将就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姑娘,书包里总装着一个厚厚的错题本——那是她对付学习上的困境的法宝。
陈世芸正在整理自己的笔记本。东乡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建义 摄
父亲陈依布总说:“我们吃了没文化的亏,娃愿意学,砸锅卖铁也供。”作为困难家庭,陈家享受着二类低保政策,孩子上学的各项补助从未断过。
哥哥陈世宝的求学路有些曲折。“初中有段时间不想学,成绩掉得厉害。”他挠着头笑,“上了高中突然醒了,觉得不能再混了。”如今拿到甘农大录取通知书的他,最感谢的是父母那句“你想读,我们就支持”。在这个努力供孩子们上学的家里,国家和政府的帮扶像一束光,让他们不必为学费杂费过度发愁,得以在书桌前安心追梦。
陈世宝常常帮父亲分担农活。东乡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建义 摄
陈依布打工时常碰壁,“没文化,重活累活也抢不上。”这份窘迫,成了他支持孩子读书的最大动力。“看到两个娃考上大学,我又开心又发愁,害怕负担不了学费。幸好他们可以申请助学补助,我也松了一口气。”
搬迁房里的书桌:从大山到楼房的求学路
妥家的故事,藏在2024年8月那次搬迁里。从大树乡乔鲁村的土坯房,到达板镇拱北滩社区的新楼房,变化的不只是居住环境。姐姐妥兰记得,以前弟弟妹妹上学时山路崎岖,父母总要在村口望到看不见人影才敢回家。如今,新家到学校就几步路,而且校园环境也更好了。“弟弟妹妹放学蹦蹦跳跳就回来了,家里人踏实多了。”
妥家姐妹和家人分享成绩喜讯。东乡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学虎 摄
父亲生病后,妥家这三四年全靠二类低保过日子。搬迁政策下来时,一家人既忐忑又期待。“搬过来才发现,房子宽敞明亮,啥都方便。”妥归英说,新环境里,她和姐姐的书桌台灯总是亮到深夜。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搬出大山。”妥兰的话里带着真诚,“以前在山里,总觉得考大学是遥不可及的事。搬到这儿,学习环境好了,心也定了,备考时都更有信心。”她告诉记者,前些天和妹妹去县上签订了困难家庭子女普通高校入学资助协议,每人得到了一万元资助,这对她们来说是最好的一场“及时雨”。姐妹俩约定,上大学后要好好学习,将来工作了帮衬家里,也做弟弟妹妹的榜样。
姐妹俩为自己加油打气。东乡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学虎 摄
教育的种子:在东乡大地扎根生长
今年,大树乡共有20名学生考上本科,16名考上大专。在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像陈家、妥家这样的家庭,在国家政策托举下,让“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在东乡大山深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曾经,“没文化”是许多东乡家长的遗憾;如今,“供娃上学”成了困难家庭最坚定的选择。水通了,路畅了,房子新了,更重要的是,教育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发了芽——从陈世芸想当老师的理想,到妥兰姐妹想“回报社会”的心愿,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正朝着更亮的未来生长。
东乡的山沟里,灯光越来越密。那是书桌前的灯光,是希望的灯光,也是教育之树悄然生长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