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媒看东乡】药箱变“智箱” 服务更暖心
临夏融媒记者 张姝 通讯员 唐雨晴
今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迎来15周年。15年间,覆盖东乡县23个乡镇、205个行政村(社区)、约28.50万常住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成了从“赤脚医生”的简陋药箱到智能系统精准管护、从群众疑虑抗拒到主动参与的华丽转身。从达板镇的街巷到锁南镇的村落,从河滩镇的卫生室到千家万户的庭院,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从无到有 从有到全 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2009年人均公卫经费才15元,现在涨到了99元,增长了近7倍!”河滩卫生院副院长刘雨英的话语中,满是对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升级的感慨。这15年,经费的大幅提升如“及时雨”,让全县基层医疗设施彻底告别了“简陋时代”。
回忆往昔,河滩镇汪湖村村医张自安印象深刻:“2004年,我接过父亲的药箱时,村卫生室还是汪胡大队卫生服务站,条件简陋,只有1张桌子、1个听诊器、1个血压计和一些简单的药品。”而如今的村卫生室宽敞明亮,化验设备、B超机一应俱全,村民口中“一年一次的免费体检”都落到了实处。
锁南镇马场村村医徐克雷也细数着如今的便利:“现在村卫生室药品种类超120种,感冒发烧药、降压降糖药都齐全,村民用慢病卡就能在家门口取药,不用再跑卫生院或县城医院,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很好。”交谈间,不时有村民来到卫生室找徐医生开药。
更具变革意义的是智慧医疗的落地。过去村医下乡“一支笔、一个本子、一个血压计”,数据手写记录、再录入电脑,既费时又易出错;如今,刘雨英团队用手机APP和体检系统实时上传数据,随访记录、体检结果同步至省公卫平台,居民随时能查电子健康档案;徐克雷也靠公卫智能系统提升效率,“以前随访记在纸上,现在直接在系统里填内容,省事还准确。”
15年间,东乡县公共卫生服务的“版图”不断扩大,从最初聚焦预防接种,拓展到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从9项增至12项,涵盖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控、孕产妇保健等多个领域。刘雨英告诉记者:“过去公卫主要是打预防针、发糖丸,现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数量比以前多了,还多了老年人健康管理、精神病管理、肺结核管理。”这与该县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较2015年实现翻倍增长的成果相呼应。
张自安感受到服务的“温度”:“以前公卫简单,现在不只是完成项目,更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村民查出慢病后不按时吃药,我们定期上门,面对面指导怎么用药、怎么调饮食,帮他们把病情控制好。”
“没病治啥?有病你们能治好?”这是马玉姗刚当上达板镇陈家社区的村医时,一位奶奶拒绝测血压时说的话。彼时,村民对“免费体检”半信半疑,对慢病随访不认可。而如今,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历史,该县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这份认可源于15年间医患之间的双向奔赴。马玉姗还记得那位奶奶的转变,“我们坚持上门服务,1年后她主动来体检,查出高血压、2型糖尿病,如今成了我们的宣传员。”
徐克雷虽然从业才3年,却也直观看到了村民的变化:“刚开始给群众量血压、测血糖,很多人都会质疑,觉得不如发点免费药。现在大家都主动来卫生室作检查,健康观念有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15年栉风沐雨,东乡县公共卫生服务的跨越,浸透着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汗水,承载着百姓对健康生活的期盼。这份成绩,源于政府出台专项文件、规范资金管理的重视,源于204个家庭医生团队巡回诊疗的支撑,更源于“互联网+公共卫生”的创新动力。展望未来,该县将聚焦人才建设、宣传优化、信息深化、资金监管,持续深化基层医疗服务改革。正如无数基层村医的期盼,东乡县将推动便捷优质的健康服务覆盖每个角落,续写全民健康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