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争先抓落实】沿洮河经济带系列报道(四)唐汪镇: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近年来,东乡县唐汪镇紧紧锚定县委确定的“四梁八柱”发展格局,大力弘扬“实干争先”精神,以党建为引领,全方位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将唐汪打造成集休闲采摘、生态康养、旅游度假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体。
基础设施大升级,宜居宜游展新颜
基础设施建设是唐汪镇发展的基石。在路网优化上,永井高速建设稳步推进,唐达路建成通车,产业路网不断完善,彻底打破了以往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让唐汪镇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为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唐汪镇镇长张翼萍介绍:“旧集镇和马巷村观景平台完成升级改造,成为游客和居民休闲赏景的好去处;新建的3处大型停车场配备充电桩,5座旅游公厕、3处杏花驿站,以及精心打造的‘唐汪杏街’,极大提升了旅游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集镇还完成了人行道铺装、雨水渠改造、污水管网铺设、太阳能路灯增设以及路面铺油等工程,镇容镇貌焕然一新,商业环境更加优越,旅游形象大幅提升,为创建4A级景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唐汪镇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今年在原有的5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基础上,着力打造白咀村、塔石沟村两个省级乡村振兴支持村。如今,唐汪镇的乡村道路平坦宽阔,街道干净整洁,村民的院子和厨房得到改造,天然气接入让生活更加便捷、经济、安全。河沿村的汪兰花感慨道:“2022年通了天然气,以前用液化气一个月一瓶,现在一年才四百多块钱,冬天取暖比烧煤便宜,还更安全方便。”塔石沟村群众唐占建也表示,在政府的好政策下,生活越来越舒心。
产业发展多点开花,农文旅融合结硕果
唐汪镇立足“桃杏之乡”优势,以杏为“媒”推动农旅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全镇现有杏树种植一万亩,“四月赏花、七月品果”的文旅模式已深入人心,成功创建唐汪杏花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今年杏花旅游节和杏子采摘节期间,唐汪镇热闹非凡,共吸引游客30.2万人次,单日最大接待量达到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0万元,真正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共赢。杏子产量达5000多吨,产值5000多万元,户均增收1.78万元 ,并形成了集加工、采摘、电商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马巷村党支部书记马维俊介绍:“我们马巷村全村栽植杏树八百多亩,家家户户都有收益,今年杏子户均收益两万元。近几年依托杏子产业,村里开办了43家农家乐,还发展了民宿,现有两家营业,两户正在修建。”
在枣产业方面,唐汪镇推进“百年枣园”开发,通过拓宽提升农用路、修缮排水灌溉渠道、优化枣树品种,为枣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设施农业上,各村因地制宜,白咀村的农光互补项目、照壁山村的拱棚种植早熟马铃薯以及河沿村的沿洮河经济带产业培育提升项目,都为产业振兴探索出新路子。观光农业蓬勃发展,林下种植油菜花、牡丹芍药,建设休闲茶园130多家,其中经营较好的茶园日营业额可达3000元,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民宿产业逐步走向集群化,现有 “唐蕃云舍”“ 红塔杏苑 ”,今年已有5户民宿在杏子采摘节期间运营,预计年收入能达3万元以上,唐汪镇计划明年将运营民宿数量增加到20户,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基层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双推进,共建和谐家园
在基层治理上,唐汪镇推行“党建+基层治理”模式,强化支部堡垒和党员模范作用,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妇联、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治理。今年以来,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77起,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尤其是移风易俗工作,唐汪镇坚持“党建引领、制度约束、示范带动、多元宣传、文化浸润”多维度发力,创新“1314”工作做法获得省州肯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唐汪镇积极开展理论宣讲、读书会、道德讲堂等活动,大力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通过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倡导婚事新办、喜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多举措举办集体婚礼、“新风新俗新东乡”等移风易俗活动,综合治理高额彩礼、陈规陋习等问题,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养成文明习惯,培育淳朴民风。
夕阳西下,洮河的余晖勾勒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唐汪镇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