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争先抓落实】沿洮河经济带系列报道(一)达板镇:洮河之滨铺展乡村振兴新画卷
达板镇作为东乡县的东大门,坐落在兰州市半小时经济圈内,隔洮河与临洮县相望。这个辖9个行政村4个社区、拥有12434户63135人的城镇,正以沿洮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旅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全速前进,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区的生动注脚。
人居环境蝶变:从安置社区到幸福家园
走进达板镇圆梦家苑小区,楼道整洁,窗明几净,电梯运行平稳有序。小区内,精心规划的绿化带里草木葱茏,凉亭、健身器材点缀其间,傍晚时分,老人带着孩子在树荫下嬉戏,一派祥和景象。这样的变化,是达板镇人居环境提升的缩影。
达板镇作为全县重要的搬迁安置点,凤凰山社区和拱北滩社区共安置了来自全县22个乡镇117个行政村的5305户29352名群众。为了让搬迁群众住得舒心,镇里聚焦公路沿线、河道沟渠、社区内外等重点区域,通过小区绿化和规范物业管理,让社区面貌焕然一新。而贯穿镇区的达三路,宽阔平坦,路灯整齐排列,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更串联起了城镇的各个功能区,成为带动发展的“动脉”。
与此同时,达板镇创新“出门八有”服务模式,持续完善社区周边配套设施,依托紧邻的东乡县经济开发区,70多家企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搬迁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不仅如此,西北师大附中托管的东乡中学、甘肃省中医院对口帮扶的东乡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更是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现在我们出门有公交,马路又宽又直,医院也在附近,而且医疗水平也不错,小孩上学也方便,而且产业园里可以就近务工,这在以前是没法想象的,对于现在的生活我非常满意。”从车家湾乡搬迁到达板镇的居民马得林感慨道。
社会治理增效:筑牢和谐稳定基石
在基层治理方面,达板镇积极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提升治理效能。通过强化党建引领,突出基层治理作用,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社区工作人员深入群众,及时了解居民诉求,化解邻里矛盾。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台账,限时解决,让群众的烦心事有人管、有人办。如今,社区内邻里和睦,矛盾纠纷数量大幅减少,群众的安全感显著增强。
项目建设提速:点燃发展新引擎
达板镇将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多个重大项目高效推进,施工现场一派如火如荼的景象。汤泉沸玉度假村酒店有序推进,主体结构已初具雏形,建成后将成为当地文旅产业的新亮点;棚改三期项目建设正酣,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将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住房;永井高速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项目稳步实施,为达板镇的发展注入新动力。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城镇的基础设施,更带动了当地就业,也让群众在项目建设中分享到了发展成果。
夜间经济升温:烟火气里升腾新活力
盛夏,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达板镇的生态廊道上烟火十足。烧烤摊前香气扑鼻,小吃店里座无虚席,夜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升腾的烟火气,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生活,也为达板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从今年6月开始,达板镇把拱北滩感恩大道打造成了美食一条街,这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尤其是在唐汪采摘节的带动下,来我们这的游客也多了不少,希望更多游客来我们这里体验民族风情和特色美食。”达板镇清野茶园露营基地负责人马占虎说。
依托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便捷的交通,达板镇积极培育夜间消费市场,鼓励商家延长营业时间,丰富夜间消费品类。同时,加强夜间治安管理,为群众营造安全、舒适的消费环境。如今,夜间经济已成为达板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文旅融合发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栖芳原・花镜营地”,大片格桑花肆意绽放,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白色帐篷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花海间,为营地增添了几分浪漫与惬意。游客们或漫步在花海中,感受花香拂面的惬意;或坐在帐篷下,品尝着热气腾腾的火锅,与亲朋好友欢笑畅谈。
“近年来,达板镇以文旅赋能为抓手,不断挖掘文旅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镇里连片种植1200亩向天菊和蛋白草,打造出金色花海景观,每到花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打卡。投资500万元的‘栖芳原・花镜营地’投入运营后,成为了网红露营地,深受游客喜爱。此外,在生态廊道沿线建成12家露营基地,投入帐篷134顶,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带动50余家流动摊贩焕发新活力。文旅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更提升了达板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板镇党委书记周兴民说。
如今的达板镇,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在沿洮经济带建设中崭露头角。未来,随着各项工作的持续推进,达板镇将朝着10万人口的县域次中心城镇和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区的目标稳步前进,书写更加精彩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