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城南社区搬迁户大多都是居住在东乡大山深处的群众,远离城市和现代化生活。搬来之初,面对城市化生活,大多数群众感到陌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慌。帮助1700多户群众转变观念,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成为社区党组织的首要任务。作为社区党支部带头人,马福辉深知责任重大,从社区建立之日起,马福辉把搬迁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扎根社区,白天进楼入户为群众排忧解难,在社区的每个角落里都能看到马福辉的身影,夜晚常住社区谋划工作,社区党支部书记室里的灯一直亮到深夜。“福辉”谐音“富贵”,搬迁群众亲切的称其为“富贵书记”。
现在的城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整洁的柏油路面、欢声笑语的校园,美景如画的公园,来回穿梭的公交车,处处充满着现代化生活的气息。 走进搬迁户的家中,映入眼前的是敞亮的客厅,新购置的沙发、茶几等摆放有序,居民熟练地使用着“新奇”壁挂炉、天然气......每户每家俨然已经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在东乡历史上,东乡县锁南镇城南社区如此大规模搬迁还属首次。由于社区搬迁群众多、管理难度大、管理经验不足,社区建立之初选择党支部书记候选人一直是个难题。镇党委多次会议研究,最终将目光放在了年轻优秀的干部马福辉身上,马福辉群众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年轻力胜,镇党委对马福辉给予厚望。“刚开始,马福辉同志顾虑比较大,他说他干不好这个工作,后来多次谈话做思想工作,马福辉同志才说要试一试,如果干不好把他调回来,谁知干了一周之后,他来找我,说这个工作他愿意干,愿意为山里的群众服务”锁南镇党委书记这样说。担任党支部书记以后,服务来自社区1710户搬迁户的这副千钧担子落在马福辉带领的党支部肩上,马福辉义无反顾的扛起这个“担子”,并且掷地有声的向镇领导承诺:一定全心全意服务好群众,尽自己所能做好群众社会融入、输转就业及其他搬迁后续服务工作。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始终把就任党支部书记时的初心铭记于心、落实于行。县城南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涉及面广,每一项工作任务都千头万绪,每一样工作开展都错综复杂,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光靠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无法保障工作进度的。于是,自城南社区党支部成立之日起,“5+2”、“白加黑”,节假日无休的“连轴转”,就成了马福辉的工作常态。为了实现千家万人的安居乐业,他舍小家、顾大家,日积月累的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他都扛下来了,不管再难,他从未向领导诉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自己能吃苦、肯吃亏,工作就能往前推,搬迁群众就能住踏实、留得住”。
2020年3月,正值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马福辉的妻子生下第二个小姑娘,在妻子分娩之时没能陪在身边的他,匆匆赶回家探望妻女,安顿好家人后,他又马不停蹄的奔赴工作岗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工作闲暇时他只能通过微信视频安慰妻子、看看刚出生的女儿,面对视频中的妻子和女儿,他心中无比愧疚。但是他深知,社区1700多户群众更需要他,他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奋战在脱贫攻坚战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最初的使命和担当。
易地搬迁群众从大山深处搬出来,住的顺心才是关键。群众刚搬上来后很不适应,“马书记,到我家看看吧,我家壁挂炉太费气了。”“我们楼的电梯停运了,上下不方便,麻烦你给看一下。”“我家天然气有警报声,无法正常使用”……诸如此类问题,每天都有群众反映,甚至每天深夜都有群众打电话来寻求帮助。为全心全力做好群众工作,针对搬迁户从农村搬到城市、从农民转变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的焦虑和不适应,马福辉都会穿好衣服起床,不厌其烦的一一入户去协调解决。他说,“这些事看起来是小事,但在搬迁群众眼中是大事,因为这些老百姓以前没住过楼房也就没用过天然气、壁挂炉、电梯,出现了问题,只能一家一家去教他们怎么使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融入搬迁后的生活”。
搬迁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些群众对政策认识不到位,对社区的管理不理解,很多时候会无理取闹。每当此时,马福辉总是能诚恳地倾听诉求,他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地进行解释疏导。打消贫困群众的各种顾虑和不理解,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搬迁点群众解决。
久而久之,大家都认识了这位认真负责的年轻干部,熟悉他的搬迁户每次见到他,都会亲切地和他打招呼,邀请他到家里面坐坐拉拉家常。来自龙泉镇天桥村的搬迁户马尕虎谈起以前的生活感慨地说到:“以前山沟沟,土墙墙,墙上头盖上几片瓦。家在山沟里,地在山上头,孩子的学校在沟那头。送孩子上学得越沟爬山,半个钟头也走不到,如果下雨了路就更难走。种地更是不成,全是斜坡,收成全靠老天爷。7亩地全种上玉米,算上地膜化肥种子,忙活一年也剩不下个啥……”“现在好了,我开公交车,一个月3000元左右,媳妇在雨具厂打工,每月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一年下来我们两口少说也能挣个五六万,日子有奔头了,越过越舒坦了。”来自东塬乡包家村包一代勒老汉说道,“现在条件好了,坐电梯下去就把新鲜的蔬菜买上了,孙子走两步就到学校了,还享受的是优质的城市教育,老汉家身体有点小毛病了,社区医院就在旁边,看病就医确实是方便多了”。每每听到这些来自群众发自肺腑的声音,马福辉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自己每天辛苦工作的价值原来就在这里,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也是他辛勤工作的最大动力。
“对于群众的事,不推、不拖,把群众事解决在群众家中”,这是马福辉在开会时经常说的话。每天,马福辉都会与联户干部、社区干部一同走访入户,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聊家常、话心声、听意见、解难题;定期召开居民议事大会,宣传消防、安全用电、用气、电梯使用须知等各方面的知识,积极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通过社区“说事墙、回音壁”广泛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对群众反映的事他的原则是事不过夜,能当天解决的事绝不拖到第二天;对来访群众他始终做到一张笑脸、一杯热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他总是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他都是主动协调,想法设法予以解决。每天深夜只有社区书记办公室的灯陪着这个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奋斗的战士,他已经忘了这是多少个夜晚没有好好睡觉。为服务好搬迁群众,长期吃住在社区,为的就是能在第一时间协调帮助解决群众遇到的每一个困难。
马哈比不的老家在东乡县柳树乡红庄村,是典型的贫困村,交通十分不便,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种植养殖。曾经,走出大山、脱贫致富是他们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愿望。幸运的是,他们生活在好时代,享受上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2019年11月,马哈比不一家8口搬进了城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过上了他们梦想中的生活。“多亏了国家的扶贫政策,让我们搬出了大山,圆了楼房梦!”说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马哈比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以前在山上生活困难,交通不便,看病、上学、打工都不方便,现在搬到了县城,‘富贵书记’多次来到我的家里,问我需不需要去扶贫车间上班、孩子都上学了没有,上的是哪所学校,楼房住着习惯不习惯等等,现在我们的孩子在楼下的幼儿园上学,回家也就5分钟左右,衣服也不容易脏了,以后孩子上小学也方便,我父亲现在年龄也大了,随便看个病,就去社区医院,有时候遇到困难我就去找‘富贵书记’帮忙,在这里,有了‘富贵书记’的帮忙,挣钱的门路也好找多了。现在,我在县城打零工,媳妇在扶贫车间打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柳树乡搬迁户马哈比不说道。
搬迁群众入住后,稳得住才是重中之重。2019年12月马福辉正式担任城南社区党支部书记时,正值城南社区易地搬迁群众搬迁入住阶段。为了实现对搬迁群众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马福辉借鉴其他异地扶贫搬迁点经验,结合城南社区实际,探索
推出了“党建+数据分析+就业服务”的全县服务模式。在帮助群众顺利入住的同时,马福辉带领工作人员一道入户详细摸排登记所有搬迁群众的户情及需求,以搬迁群众就业为重点设计建立了搬迁安置点户情台账,组织工作人员对1710 户9601名群众逐户逐人摸排登记,摸清了家庭人口、学生入学状况、劳动力状况、收入来源、就业需求等方面的底数,分年龄、分技能、分意向、分需求形成搬迁户就业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建立信息台账,并整合扶贫车间就业、劳务输转、县内项目
分析数据,实行动态管理,科学指导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确保每户至少有两人以上就业、两个以上增收渠道,保证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9年底摸排统计出共有劳动力4442人,就业人数为2537人,经过动员对接就业,截止目前就业人数为3742人,相较去年底新增就业935人。
随着社区居民大量增加,物业服务人员日渐不足,从搬迁群众中多次入户动员,大家对物业工作心存偏见,都不愿意去物业干活。在一次入户中,马福辉发现搬迁群众中的老党员马林快在群众中威信较高,大家都愿意听他的话。随后马福辉找到马林快,把动员搬迁群众到物业上班的想法说了一下,马林快非常支持马福辉。第二天,社区党支部便组织社区党员召开党员大会,优先对搬迁群众中的党员进行带动示范,通过党员带动广大搬迁群众从事物业服务,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很快群众观念有了彻底改变,纷纷来报名,现在的物业都已“人满为患”。
社区服务跟得上,群众住的才安心。城南社区党支部围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逐步健全完善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居民自治和居务监督委员会为基础、劳务和妇联组织为纽带、警务和物业服务及扶贫车间等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一核多元”组织架构,引进有资质的物业公司,开展户籍管理、教育、民政、法律咨询等一站式便民服务,打造“社区+物业+警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脱贫攻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引导党员成为群众致富的“主心骨”和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为了让搬迁户住得更贴心、更温馨、更便利,马福辉积极奔跑在部门、乡镇、社区之间。县城南区安置点离县城主街道有一定距离,搬迁户们办事、购物有点不方便,马福辉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跑上跑下,忙个不歇,积极衔接县上行业部门,在安置点和县城之间投放公交车,经多方努力,2路公交车投放运行,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出行……现在的城南社区,周边各类基础设施已建设齐全,实现了“出门有组织、出门有就业、出门有学校、出门有公园、出门有医院、出门有公交、出门有商场”的“出门七有”优质生活服务,为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服务永无止步,贴心才是关键。在马福辉带领下的城南社区党支部致力于为易地搬迁群众提供最贴心的服务,用他们的辛苦指数换取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争创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幸福社区。
马福辉在工作上甘于吃苦,始终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凡事想在前、干在前,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了“眼勤、嘴勤、手勤、腿勤”,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积极负责地投入每一项工作中。
习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心里永远装着群众的马福辉,他以无私的奉献铸就着无悔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和担当。